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健康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541 |
 |
最近常聽朋友嘮叨: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對生活、對工作都失去了信心,郁悶難受,想找個心理醫(yī)生談談心。當您遇到心理問題時,您會去找心理醫(yī)生嗎﹖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不少都市人都會遭遇精神問題,如焦慮癥、恐怖癥、強迫癥、抑郁性神經癥、神經衰弱等等。目前,由于精神衛(wèi)生知識尚不普及,不少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不愿意承認自己有精神疾病,認為心理問題不算病,致使不少患者恥于治療,從而延誤病情。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一般人常常認為,人只有健康和患病之分。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tài)而不只是身體無病!毙碌尼t(y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健康與患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的中間狀態(tài),即第三狀態(tài)——亞健康狀態(tài)。 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還有1/3 以上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據此可得知,身體健康但精神和交往卻存在問題,并非真正的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得病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尤其覺得患精神疾病更不光彩。其實不然,我市心理咨詢中心韓運潮主任說,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病人像感冒一樣普遍。
韓主任說,青少年反抗父母、逃學、厭學等心理疾病將長期困擾家庭和社會;中青年關于婚姻、情感、性以及性心理障礙、工作壓力等問題的心理疾病,也會或輕或重地制約其發(fā)展和影響身心健康;老年人面臨下崗、離職、退居二線、退休也會相應地出現(xiàn)一些心理疾病。
他說,這些心理疾病都很正常,人在每個年齡階段都可能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疾病。大部分人是處于身體健康而心理略有問題的亞健康狀態(tài)。他還說,精神健康分三個層次,第一是精神疾病,即一些重度的精神障礙,所謂的精神病人,包括意識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需要精神病醫(yī)院專門治療;第二是心理障礙,如焦慮、妄想、幻覺等,需要心理咨詢再輔以藥物治療;第三是心理問題,這就是比較常見的孤獨感、憂郁、煩躁等,只要得到合理的心理調整就可以解決。他進一步解釋,存在心理問題的多數(shù)人是處于第二和第三層次之間,這屬于輕度的心理問題并非精神疾病,心理咨詢可以幫助解決。
諱疾忌醫(yī) 只有少數(shù)人主動就醫(yī)
精神衛(wèi)生有關專家指出,導致精神疾病治療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精神衛(wèi)生知識匱乏,尤其是對與心理問題有關而且應該尋求心理幫助的常見問題缺乏了解。
普通人群對精神衛(wèi)生知識的知曉率偏低也是一個大問題。于是,精神衛(wèi)生日的宣傳,目的在于讓更多的人了解精神衛(wèi)生知識,增強公眾維護自身健康的意識和責任,倡導保持生理健康和追求精神健康的統(tǒng)一。
令專家異常擔憂的是,大部分人不會因為心理問題主動就醫(yī)或找心理咨詢師,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害處,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yī)。
專家特別提醒: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忌弦钟舭Y等精神疾病,要積極治療,切莫諱疾忌醫(yī)。不妨告訴自己:“我只是情緒感冒了,現(xiàn)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療一下就會好的!
心理咨詢業(yè)有待發(fā)展
采訪中,正在心理咨詢中心等候咨詢的一個小學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出于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記者不便采訪。只是從心理醫(yī)生處了解到,因為他厭學,不做作業(yè),于是他父母帶著他來尋求心理咨詢醫(yī)生的幫助。
無獨有偶,一個高三年級的男孩,雖然獲得了國家競賽二等獎,本應該高興,但是他卻自認為笨,痛苦于為什么沒有得到一等獎,并因此焦慮、煩躁,離家出走。家人便帶他來找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
像這樣的案例在心理咨詢中心還有很多。
據洛陽心理咨詢師培訓認證中心負責人、資深心理咨詢師杜彬介紹,知道有心理問題并找心理咨詢的市民在逐漸增多,我市的心理咨詢行業(yè)前景可觀。但是,我市的心理咨詢業(yè)還尚未形成氣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不足以滿足需求,取得國家認證的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的人甚少。今年6月我市開展了第一期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培訓,共有43人取得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證,這些人中大多只從事著兼職的心理咨詢工作,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在我市還相當缺乏。
有效減壓 快樂人生
韓運潮主任建議,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講,大家在遇到一些壓力的時候盡量能夠想辦法釋放自己的壓力,比如說找朋友聊天,實在覺得壓力大,不妨找心理醫(yī)生傾訴,做一些戶外運動或者是做些體育活動。遇到壓力及時緩解,在壓力中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學會坦然面對現(xiàn)實,絕不逃避,通過靜心、自我暗示等方式積極地進行心理調整,這樣才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他還建議,平時比較容易煩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進行適度的放松訓練,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一旦出現(xiàn)心理不適癥狀,應及時找心理醫(yī)生咨詢求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