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健康的飲食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698 |
 |
當二十世紀進入最后十年的階段,我們回顧這一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對整個地球,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急速破壞。從空氣污染引起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水源土壤的污染流失、和原始森林的砍伐,已使成千上萬的動植物在地球上絕跡。而以地球為家的人類,不但糟蹋了自己的家,也受到了應得的報應:一切天災人禍源源不斷,地球某些地方的連年水災、干旱;殺人不眨眼的心臟病、癌癥、愛滋病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風濕病等都大幅度的增加。
為什么這一世紀會變成這樣?這完全要歸咎于一知半解的科技進展及人類自私心力量的結合所造成。何謂一知半解的科技?十九世紀科學的進展是二十世紀的基礎,也是牛頓物理學的世界。牛頓物理學將宇宙機械化,強調整體是由個體所組成。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局部性的看法,視大自然為‘可利用的資源’,盡其所能的加以利用和控制,無視于整體同生共滅的生命關聯(lián)。好像制造汽車的商人,只想到要讓車子走得又快又遠,而沒有顧慮所排放的廢氣,對整個大自然所造成的影響,農業(yè)專家只想到蔬采要收成快、產量多,于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沒有想到對土壤和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和對人體健康的破壞。
一般人的飲食,因經濟改善而大量的食用牛肉、豬肉、雞肉以貪圖口腹之欲,沒有去想到這些對地球水土、人體及牛羊豬雞本身所造成的傷害。大量攝取肉食的結果,直接浪費能源,因為維持肉食者生存所需要的土地是維持素食者的六倍;間接造成地球的污染和森林的破壞,畜牧業(yè)影響所及是表土的流失和水源的污染。再者,肉食也是個人體內污染的主要原因,因為污染而引起的慢性病,近百年來正急速的增加著,如心臟病、癌癥等等。由此可知,個人和地球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營養(yǎng)上有個最大的誤解——大家都認為肉類是蛋白質的最好來源,牛奶是鈣的最佳來源。不吃肉擔心蛋白質不足,不喝牛奶則擔心缺鈣,這就是所謂的‘一知半解’的例子。如果肉是蛋白質最好的來源,那么,地球上90%的動物吃草和樹葉,它們的蛋白質又從那里來呢?
一九六五年左右,德國MAX PLANCH科研中心報導:綠色植物蛋白質的品質很高,高過肉和蛋。平常人只要熱量夠,蛋白質一定夠。美國雜食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攝取)的蛋白質攝取量是人體所需的三倍以上;完全不食動物性食物的人,蛋白質攝取量仍然是人體所需的二倍。而且組成蛋白質的八種基本氨基酸,有兩種遇熱就會分解。而肉類大都必須煮熟之后才吃,可知肉類的蛋白質真正能被人體所利用的價值是微乎其微。
另外,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體內鈣的流失,這是造成骨骼松軟的原因。據(jù)統(tǒng)計美國65歲的女性,平均骨骼流失35%,而同年齡的素食者僅流失18%。愛斯基摩人鈣的攝取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也非常高,所以骨骼松軟癥居全世界之首;非洲人BANTU女性,鈣的攝取是美國人的一半,但因蛋白質攝取也低,而少有骨骼松軟的問題。由此可見,想從牛奶獲得鈣質是不理想的,因為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高,反而使鈣質流失。那么該從那里攝取鈣質呢?深綠色的根菜類,如紅蘿卜、芝麻、葵瓜子等,鈣的含量都很高,其中紅蘿卜汁的含鈣量與人奶相近。
美國國家癌癥中心所發(fā)表的一篇報告,對美國人減少得癌機會的一些建議包括:減少脂肪的攝取、增加纖維量和新鮮蔬果的食用。因為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C、E和碘,以及植物荷爾蒙,這些都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植物荷爾蒙在幼嫩的蔬菜中,含量特別豐富。一般的蔬菜如花菜、包心菜、結球甘藍等含量也很高。植物荷爾蒙比較不受加熱的影響,有加強肝臟排毒的功能。
人類自然的飲食是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堅果等天然食物,這可從人類無爪的手和較弱的顎、唾液的酸度,和腸子長于背脊骨的七倍看出。因此,當人類遵行自然規(guī)則飲食時,身體能健康長壽,若違反自然,則多病短命,近年來醫(yī)學研究更是證實這一點?傊,人類如果可以戒除吃肉的習慣,對于促進人類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其他醫(yī)學的新發(fā)現(xiàn)。例如,美國男士肉食者死于心臟病的機率是50%,改吃素食則降為4%,可見素食者得癌癥的機會大大少于肉食者。已經有病的人,不管是心臟病、癌癥等,若改吃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后,病情都能改善。
此外,素食要自然、清淡,才能充份受益,食物來源以無農藥,以有機肥料種植者為佳。調理過程中要避免過量的油、鹽等調味品的附加。而且有一部份食物,應該生食。因食物的營養(yǎng)成份中,如蛋白質、酵素、維他命等,在加工、加熱過程中都會被破壞。尤其中國人一般都沒有吃新鮮沙拉的習慣,而中國人得胃癌的病例遠超過西方人。引起胃癌的致癌物——亞硝胺是硝酸鹽和蛋白質在胃里所形成,而維他命C可以阻止這些致癌物的形成。為了防癌,應該每餐多吃些維他命C豐富的生菜沙拉。
食用季節(jié)性并且是土生土長的蔬菜水果,是最經濟也是最合于健康原則。冬天和夏天的飲食應該有所不同,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食用,同時還能使身體冬暖夏涼。在傳統(tǒng)習慣上是冬天喝紅豆湯,夏天喝綠豆湯,這是千年來的養(yǎng)生經驗。
季節(jié)性食物與食物的暖寒性分類有關:夏天太陽高照天氣熱,因此收割的食物屬寒性,能驅熱;而秋天冬天收獲的食物則屬暖性,能保暖身體。
臺灣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天、熱天之別,冷天可多吃溫性食物,熱天則可多吃涼性食物。溫涼的區(qū)分可以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或現(xiàn)代科學去分別。
西方有句話說: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上掌握一天中的情緒和精力,因此要吃營養(yǎng)且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白天消化能力較強,高蛋白質的食物及生長于地面上的花果葉食物較適合;晚餐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太飽、太豐富,宜食簡單,以根類為主的食物。這是三餐飲食的健康原則。
|
|
|
|